威寧的地理位置在東經(jīng)103度36分07秒至104度45分38秒和北緯26度30分57秒至27度26分56秒之間,縣境東西長116公里,南北寬105公里,總面積達6295平方公里,人口據(jù)2010年年末統(tǒng)計,逾140萬,其西北部,西部和南部分別與云南省的彝良,昭通、魯?shù)、會澤、宣威等縣和六盤水市為鄰。少數(shù)民族34.72萬多人,占24.8%。數(shù)千年的封建統(tǒng)治,使各族人民備受苦難和折磨,其中少數(shù)民族更為慘重。威寧各族人民在尋求生存和爭取解放的斗爭中,曾經(jīng)付出過巨大的犧牲。可是,在沒有政黨領導,缺乏正確路線指引的狀況下,他們的行動,只能是在黑暗中自發(fā)的“鋌而走險”,其結(jié)果都免不了以失敗而告終。只有到了近代,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誕生之后,才把人民的革命運動引向了正確的軌道,人民才以排山倒海之勢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,并在較短的時期內(nèi),將翻身作主的夙愿變成了美好的現(xiàn)實。
1934年4月就有地下黨在威寧開展活動,1936年3月紅二、紅六軍團長征過威寧,經(jīng)過20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留下了紅軍馬、紅軍豆、紅軍橋等紅色故事和云貴紅軍渡河、麻乍壩海營等革命歷史遺址遺跡,有著賡續(xù)百年的紅色基因。威寧不斷提升研究水平,挖掘縣內(nèi)豐富史料,解讀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精神譜系,全面梳理縣域內(nèi)紅色資源分布情況,列出團菁梁子戰(zhàn)斗遺址、哈喇河紅軍墳遺址等12處革命遺址遺跡和云貴紅軍橋、麻乍鎮(zhèn)壩海營賠銀等4個紅色故事,加大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(fā),整理了一批紅色檔案資料,充實和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內(nèi)容,加深黨員群眾對黨史學習教育內(nèi)容的領悟及理解,用黨的光榮傳統(tǒng)和優(yōu)良作風凝聚力量,傳承紅色基因。
1936年初春,云貴高原乍暖還寒。由賀龍、任弼時、肖克、王震等領導的工農(nóng)紅軍二、六軍團,在湘、鄂、川、黔邊區(qū)完成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的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任務之后,由湖南桑植揮師長征轉(zhuǎn)戰(zhàn)貴州。2月上旬,紅二、六軍團突破烏江上游鴨池河,先后進占黔西、大定和畢節(jié);并以此為中心建立紅色根據(jù)地和蘇維埃政權、宣傳抗日救國主張,進行擴紅籌餉,開展打富濟貧活動,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希望?墒,蔣介石置日本大舉侵華的民族危機于不顧,叫囂“攘外必先安內(nèi)”,派遣其嫡系和湘軍樊崇甫、萬躍煌、李覺、郭洱標等縱隊組成“追剿軍”,飭令滇軍孫渡縱隊和川軍楊森,李家鈺等部組成“堵剿軍”,從四面八方向黔、大、畢步步緊逼,企圖將紅二、六軍團一舉殲滅。為避敵鋒芒,保存實力,另圖發(fā)展,紅二、六軍團當機立斷,迅即放棄黔、大、畢,向烏蒙山區(qū)的赫章、威寧方向轉(zhuǎn)移。3月上旬,紅軍牽著敵人的鼻子,一下朝西、一下往北,一下返東,弄得敵人昏頭轉(zhuǎn)向,疲憊不堪。中旬,蔣介石及其行營主任飛到貴陽督戰(zhàn),認為以120個團10萬余人的重兵,足可將不足2萬人且裝備低劣的紅軍逼入“絕境”而一網(wǎng)打盡,殊不知,紅軍于財神堂乘敵人毫無防備之際,一夜之間便跳出包圍而遠走高飛。3月16日,紅二、六軍團分別由可樂跨越妥洛河,由奎香涉過洛澤河,向威寧縣境進發(fā)。
滇軍之目的,完全為保境。因此,孫渡所部4個旅,以第二旅(安恩博)保衛(wèi)昭通,第七旅(龔順碧)駐防鎮(zhèn)雄,第五旅(魯?shù)涝矗┮仓贿M到威寧縣城,一直不與紅軍接觸,第一旅(劉正富)僅布防于昆明接宣威之線作預備。滇軍這一心理早為紅軍所管轄,又發(fā)現(xiàn)劉、龔兩旅尚遠,安、魯兩旅互不銜接而有百余里的空隙。于是,紅軍自3月17日至21日由北向南,順利地通過威寧腹地,直趨滇東宣威縣境。
紅軍長征過威寧,足跡遍及板底、結(jié)里、羊街、云貴、大街、牛棚、龍街、觀風海、輔處、法地、金海、興隆、蛇街、狗街、小海、新街、妥打、三道河、松山、灼甫、高原、仙馬、秀水、果化、小米、哈喇河、貝古、河邊、黑石頭、麻乍、戛利、蜜蜂、居樂、得磨、鐵廠等30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所到之處,都有宣傳革命真理的標語,都有“打富濟貧”的革命行動,都執(zhí)行秋毫無犯的革命紀律。人民軍隊愛人民,人民擁護子弟兵的情形,略舉以下幾例,即可窺見一斑。
1936年3月4日,紅軍一部為試探駐威滇軍虛實,進至板底和結(jié)里,就在民眾的墻上寫出“打大戶,分田地,打官僚,分倉庫”的標語,并把土豪的糧食分給窮人。住在農(nóng)民楊國清家的紅軍,吃了他家兩升大米和一些豬油,就付給三塊五角銀元,貧寒的彝族婦女王阿戈,還得到了紅軍送給的包頭帕。病在家中的老人,做夢也沒想到紅軍會送飯來吃。在輔處,天橋、興隆等地,財主管培生,趙清和等早已聞風而逃,紅軍將他們的浮財分給窮人。在大街小學的墻上,紅軍寫有“青年學生只有參加紅軍才是真正的出路”“蘇維埃和紅軍是抗日的先鋒”!按虻故Y介石”等革命標語。3月16日,紅軍離開興隆廠后,苗族羅伯亞米發(fā)現(xiàn)家里有一碗紅色小豆,時逢春播季節(jié),便拿到地里種下,到了秋天獲得好收成。年復一年,種者越來越多,產(chǎn)量很高。小豆為紅色,又是紅軍送的,因而人們稱它為“紅軍豆”,直到現(xiàn)在還在種、還在吃。
紅軍在得勝坡,見農(nóng)民馬楊八太貧寒。就拉一匹軍馬送他。事后,地主劉朝來強逼,企圖霸占,群眾機智頑強的斗爭,才給馬楊八保住了這匹紅軍馬。3月19日,紅軍到麻乍,貧農(nóng)趙敢生,借糧招待紅軍,舂5升谷子做飯給紅軍吃。行前,紅軍要付錢,他死活不肯收,紅軍硬要送他一匹紅沙馬,推辭不掉,只好收下,以后他牢記紅軍情,精心飼養(yǎng)紅軍馬,現(xiàn)已繁殖第五代。
3月20日凌晨。駐壩海的紅軍要啟程。當一位戰(zhàn)士持火把去喂馬時,不慎點著屋角稻草,即刻,火隨風勢延及茅屋,燒毀民房20多間。紅軍及時道歉,安撫災民,還用馬馱著的大洋,三五十不等,依據(jù)災情輕重發(fā)放賠償損失。紅軍走后,災民很快蓋起新房,搬入新居。此情此景,永世難忘,“天還很不明,火燒壩海營,紅軍要起身,賠了一馱銀”。這首至今流傳在當?shù)氐拿裰{,忠實地反映了這一感人的故事。
行軍作戰(zhàn),情勢險惡,紅軍傷病員流落民間之事時有發(fā)生。輔處農(nóng)民古銀山家,就安置過10多位傷病員,紅軍離去時,還留下一名湖南籍戰(zhàn)士,名叫潘玉成,為了感謝古家老幼的關懷護理,他把身上的兩件值錢物----手表和金戒指送給了古家。四天之后,這位戰(zhàn)士不幸去世,古家用木板做“金匣”,泣不成聲地將其安葬到新營盤坡上。解放后,鄉(xiāng)人民政府將這座“紅軍墳”整修一新,還在墳前樹立了紀念碑。興隆廠趙德安家,留下一位流血過多的年輕戰(zhàn)士何正發(fā),雖精心用草藥調(diào)治,但因傷勢過重而犧牲,趙家和本村農(nóng)民將其埋在街后井坡上。解放后,副鄉(xiāng)長趙家興為緬懷先烈而撰文,深情地寫道“青草遮住了你的笑臉,野花伴你在此長眠,只有風,吹奏著當年的號角,只有雨,譜寫著那血的詩篇”。今天,有多少科學的“臘子口”,技術上的“大雪山”,學習上的“大渡河”,在等待著我們?nèi)フ鞣,讓我們高舉起革命先烈的旗幟干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(yè),作為對先烈們的懷念。
彝良縣的奎香,是紅軍三進三出的地方。紅六軍團最后離開那里即到威寧的云貴橋邊。云貴橋邊的人說,紅軍愛窮人,壞人怕紅軍,地主保長羅漢清聽說紅軍來了,拔腿就跑得無影無蹤,可跑得了和尚跑不廟,他家的財物被紅軍分給窮人了。于是人們異口同聲的說,“天下的軍隊,就數(shù)紅軍好!薄
在布戛梁子,土霸地頭蛇劉朝梁,帶著爪牙打紅軍,還想搶紅軍的槍,可一接觸就被紅軍打的屁滾尿流,抱頭鼠竄,當?shù)厝罕姳惆堰@里稱為“紅軍灣”。并且編歌謠唱道:“布戛梁子紅軍灣,紅軍鮮血染青山。那天那日紅軍轉(zhuǎn),窮苦人民把身翻!笔惆l(fā)了對紅軍的崇敬與懷念,寄托著對紅軍的信賴與希望。
短短的6天,紅軍留下許多故事標語。正如老紅軍陳靖將軍1988年重走長征路時在威寧題詞:“時間不長情意長,戰(zhàn)斗不多遺跡多!蔽覀兊募t軍,憑著不畏千難萬險的精神。憑著秋毫無犯的革命紀律,憑著靈活機動的戰(zhàn)略戰(zhàn)術,克服了世間罕見的困難,戰(zhàn)勝了優(yōu)勢敵人的圍剿,實現(xiàn)了北上抗日的宏愿,贏得了窮苦人民的信賴和崇敬。紅軍和威寧人民雖然暫時離別,但是軍民的情誼從此無法割舍。紅軍的主張和行為,猶如一堆熊熊燃燒的烈火,把威寧人民的心田烘得熱乎滾燙起來,相信紅軍一定會回來,翻身解放的日子不會很遠了。
自從紅軍播下革命火種,就使僻遠的西南不平靜了,連烏蒙高原也隨之沸騰了。中共地下組織活動的影響,威寧人民的革命覺醒不斷高漲。民主運動,武裝斗爭接連不斷。1939年4月,浦光宗、宋方受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遣來到威寧,浦為宣威-威寧-昭通公路工程負責人兼工程師,宋方受聘為威寧女子小學教師。他們借此掩護進行革命活動,聯(lián)絡進步青年、學生和各界有識之士組織“讀書會”,閱讀《新華日報》《救亡日報》和《南方》等進步報刊,宣傳抗日救國,組織歌詠隊,演唱《流亡三部曲》,舉行“反日討汪”火炬大游行,發(fā)動各族各界人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。1940年1月,中共貴州省工委又派黨員寧漢戈(名寧起鯤)由思南轉(zhuǎn)赴威寧,以縣政府合作指導室主任身份組織信用合作社和生產(chǎn)合作社,開展農(nóng)村工作,并借此途徑幫助農(nóng)民擺脫貧困,宣傳革命思想,擴大進步力量,同時號召和組織農(nóng)民搞產(chǎn)品義賣,捐資支持《新華日報》的出版發(fā)行。寧漢戈還兼任威寧小學教師,協(xié)助浦光宗和宋方組織讀書和演講活動,向?qū)W校師生和當?shù)厝罕娦麄鞲锩胬,在白色恐怖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。1940年5月,宣昭公路竣工,浦、宋二人返滇后,寧漢戈于8月遭國民黨威寧當局逮捕,10月10日越獄轉(zhuǎn)移重慶。近年,寧漢戈在《畢節(jié)黨史資料通訊》上發(fā)表《草海三百天》和《越獄千里行》等文章,對當年在威寧的革命活動作了行動詳實的回憶記述。